传递离你更近的信息 汇聚向上向善的力量
您的位置:首页>潮评

“2元送餐”答好乡村养老“必答题”

  • |
来源:和谐陕西网 作者:孙悦 发布时间:2025-11-20 21:15:24

  近日,西安市蓝田县一位名叫“强强”的村支书火了。他开着三轮车,为村里的留守老人送去“2元管饱”的饭菜。这看似寻常的举动,却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关注与点赞。一辆三轮,两份饭菜,承载的不仅是热乎的食物,更是在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养老这一重大课题中,一个充满温情与智慧的基层实践样本。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乡村的“老龄化”与“空心化”已成为许多地方必须面对的现实。年轻人外出求学、务工,留下许多高龄、独居的老人。对他们而言,一日三餐这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有时却成了力不从心的难题。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挑战,而集中式的机构养老又未必是所有老人的首选。在此背景下,“强强”支书的三轮车,驶出的正是一条解决养老“最后一公里”难题的创新之路。


  这“2元送餐”服务,妙在它的“巧”与“实”。它没有复杂的流程,而是精准切中了老人们“做饭难”的刚需。三轮车灵活方便,能直接将热乎饭菜送到家门口,适应了农村居住分散的特点。那象征性的“2元”费用,既远低于成本,体现了公益服务的本质,又以一种极富人情味的方式,维护了老人们的尊严,让这份关怀不是施舍,而是一种温暖的交换。更可贵的是,送餐上门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一顿饭本身。它是一次定期的探望,一声熟悉的问候,在传递温饱的同时,也纾解了老人们的孤独,建立起一种邻里守望、社区关怀的亲密联结。


  “强强”支书的实践,为我们如何动员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它告诉我们,有效的社会参与未必需要宏大的叙事和巨额的投入。乡村的党员干部、热心乡贤、左邻右舍,本身就是蕴藏在基层的宝贵力量。他们熟悉情况,富于乡情,由他们发起或参与的养老服务,往往更接地气、更精准。这种基于本乡本土的“微公益”模式,成本低、灵活性高、人情味浓,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可复制性,能够像毛细血管一样,将养老服务的养分输送到最需要关怀的末端。


  一餐饭,价格微不足道;一辆车,行程不过乡里。但其中蕴含的探索精神与人文关怀却重若千钧。蓝田的这辆三轮车让我们看到,当社会力量被充分激活,无数这样的“微光”就能汇聚成照亮乡村晚年的“火炬”。它激励着更多的地方和人们,从实际出发,用智慧与爱心,共同编织一张更具韧性、更富温情的乡村养老保障网,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家门口安享幸福美满的晚年。(孙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责任编辑:顾宸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