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离你更近的信息 汇聚向上向善的力量
您的位置:首页>资讯

半朵百家系列人物专访:黄小平

  • |
来源:和谐陕西网 发布时间:2025-09-16 15:25:40

  黄小平,以“香江微音”为笔名,其人履历如多棱镜,折射出军警的刚毅、商海的沉稳与文苑的清辉,是位在多元领域皆有所成的行者。早年投身军旅,他从山西夏县武警专科学校内卫系走出,一身戎装映初心。在武警系统内,他既执掌无线电台传递指令,亦化身“传声者”,牵头创办新闻写作培训班,将实战经验凝练成文字力量;转业至交警宣传岗后,更凭一手好文笔惊艳全省,在交警系统高层会议上分享创作心得,笔下的消息、通讯见诸《人民武警报》《闽东日报》等数十家媒体。1995年,他携一腔闯劲定居香港,在电机进出口贸易的浪潮中深耕二十余载,以务实与远见,在商海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天地。而文人底色,始终是他生命中最温润的注脚。作为中国楹联学会、福建省诗词学会等文化团体的成员,他以诗词为舟,载着闽地风物与人生感悟,作品屡屡入选多个权威范本,多有获奖。《梅雄村》《荷花》等歌词亦流转着韵律之美,作品始终秉持着“以诗入乐,以乐传情”。以实力在诗坛站稳脚跟。此外,他对摄像、兵法、周易、天文地理的涉猎,更让这份文人风骨多了几分博识与旷达。


1.jpg


  【人物介绍】:黄小平,笔名香江微音,中国楹联学会会员,福建省楹联学会会员,福建省诗词学会会员,福建省楹联学会闽海诗钟社顾问,闽清县政协梅声诗社社员。半朵中文网高级专栏作家。作品被多个权威范本收录,多有获奖。


  人物自说:处处留心有新闻。处处留心有新诗。处处留心有新歌。


  1984我考入山西夏县武警专科学校,作为南方人,在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里练潜伏、走方队,苦不堪言,还因内务差天天挨批。直到教导员一句“不学真本领恐一事无成”点醒了我。


  我泡图书馆啃完20多本新闻写作书,受战地记者经验启发,顿悟“处处留心”的道理。第一篇言论《“闹”中求“静”》登上《人民武警报》,后来又借课堂对联写学习态度的文章,还被报社加框突出刊登,连教导员都夸我“铁树发新芽”。


  从此我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小言论接连见报。后来不满足于千篇一律,结合自己懂的看相、兵法等知识,写起《三国演义》等名著人物的言论式七律,越写越顺。再后来和刘媛老师合作,又产出了《梅雄村》等新歌。说到底,“处处留心有新闻、有新诗、有新歌”,真是我一路验证的真理。


  编辑田甜:老师您好,很荣幸采访您,您在诗词创作中常聚焦“乡情”与“时代”,这两类题材的创作思路有何不同?比如在表达对闽清的乡愁,和记录社会发展变迁时,您会侧重哪些创作手法?


  黄小平:乡情题材,主要是写一些自己的家乡闽清和其他城乡的优美风景和人文风采的诗词;时代题材,主要是写些历史人物系列赋诗和个人感受和评价,及能否给读者,哪些有益的启迪,鞭策和借鉴,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


  在创作上,明显体现两种不同的思路风格,乡情题材,偏重情感的流动和对美丽乡村的点赞;时代题材,偏重对人物精要的点评。


  因为,以前专门给《中国汽车报》和《福建法制报》写些小言论,所以,久而久之,个人写作风格上,自然而然就喜欢带上了“点评味”。


  编辑田甜:作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楹联的对仗,炼字技巧,是否对您的诗词创作产生了影响?能否结合具体例子谈谈,二者的融合之处?


  黄小平:作为会员,楹联的确很讲究对仗,炼字;诗钟更讲对仗,炼字,用典。要想写好诗词,尤其是写好《五律》和《七律》,每首诗都有首联和颈联二幅,这二幅,必须是工对,所以,写好工对难度较大,难在要写出警句、名句,同时,意境深远,这样的诗,才有灵魂,才有生命力。


  否则,读者读完一首诗或一首词,在脑中留不下印象,有读等于没读,那这首诗和词,就写得很一般,不能成为一首好诗好词。由此观之,只有对联写好,诗钟写好。才能自然而然写好《七律》和《五律》,以及各种题材的诗词。以前,我刚开始写诗词时,尤其是写《五律》和《七律》,往往三天,一周,也写不出。问题就出在,写对联,诗钟的功底上。现在,要写《五律》和《七律》,一般草稿,可以在十几分钟和半小时内写好。之所以能做到写诗“快”字,是得益于,平时经常参加各类的对联和诗中的训练,只有训练过关了,写诗词,才特别顺手快捷。


  为加强对联和诗钟训练,进一步提高诗词写作水平,在百忙中,我都会尽可能抽空,参加相关活动。


  编辑田甜:您有创作关于“闽清瓷艺”的作品,这种“实地走访”的创作方式在您的创作中占比如何?还有哪些类似的采风经历让您收获颇丰?


  黄小平:闽清家乡,的确很多瓷厂,十几岁回过一趟老家,坐在行驶的车上,满眼望去,个个耸立云天的圆柱,密密麻麻,吐出的浓黑烟雾,弯弯曲曲,飘向云天,犹如一根根朝天点燃的香柱。


  1995年定居香港后,一直忙着做生意,就很少回闽清家乡。所以,瓷厂没去实地采访,也不太了解,也就没写瓷方面的诗词。而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数我的祖厝——宏琳厝,最大的单体民间故宫。我又开始写诗词,是闽清家乡诗人老师黃琼生的帮助最大。本来,我因忙生意,近二十年已停笔,没写任何一篇文章了。后来表妹刘正荣,回老家闽清,碰到黃琼生老师,她说,“表兄黄小平会写文章,你可以联系他。”并留下我的香港手机号。第二天一早,黃琼生老师打来了长途电话,邀请参加写诗词活动。“黃老师,我太久没写了,”我真诚回答,“可能笔生疏,丟了。写作本就兴趣,不过,可以试试看。”于是,就开始参加家乡的各种写诗钟和写诗词活动。


  编辑田甜:您身兼社会职务与创作职责,日常如何平衡繁忙的事务性工作与诗词创作的时间?有没有独特的时间管理或创作习惯?


  黄小平:平时,专门用于写作的时间不多,我主要是在零碎的时间,来思考和写作,一旦产生灵感,或认为好词,好句,好情节,就马上捕捉,用QQ记下备用。特别是,当一首诗或词完成好,如不太满意,一时想不出好句,和满意的对仗句,会暂时不管它,闲置二、三天,而这一放,精神放松,有时反而会产生,闪光的一瞬间灵感,我会及时捕捉,写下,再改动闲置的诗词,往往会有很大帮助,语句精炼,情节紧凑,悟到好词好句,特别是对仗句,升华的意境,才动手修改,才开始投稿。


  编辑田甜:您的作品多次入选权威文学选本,这些选本的收录标准是否会反过来影响您的创作方向?您如何看待“创作”与“入选标准”之间的关系?


  黄小平:创作不是为了入选,也不会为了入选而特意去创作。之所以有些作品能荣幸入选,我个人认为,是我的系列作品发表,受到了编辑的关注。他们认为,我的作品体现了“创新”的理念,所以采纳了我的作品。


  编辑田甜:好的,感谢黄小平老师参与我们的采访,本次专访到此结束,祝您生活愉快。


  个人作品展示


  七律·荷花


  碧玉千株一径迎,芙蓉十里百城倾。


  蓝溪朵朵浮霞笑,绿岸舟舟载藕临。


  赤水争赢荷画简,石翁对比墨分明;


  摇摇紫蕾蜻蜓舞,叠叠青钱雪鷺行。


  七律·梅雄村


  橄榄青青四季香,渔箱摆动万家昌。


  黃墙红瓦堪寻梦,水市汤都好纳凉。


  钓客休闲娱事旺,游人渡假笑声扬。


  石阶蹬道抬头望,木质长桥育富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责任编辑:顾宸宇